html模版80年前現代“火葬場”現身重慶劉傢臺,和特大旱災有關


根據重慶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覽室資料中對重慶民政志的記載,重慶最早有現代化火葬場雛形,是在1937年(民國26年)。

1936-1937年,重慶及附近的江北縣和巴縣爆發瞭特大旱災,對城鄉社會造成瞭嚴重的影響。連時為四川省主席的劉湘,都病急亂投醫,將曾寄救災希望於神仙和異人身上,派人在朝天門搭臺求雨。根據民國文獻記載,民國26年(1937年)4月25日,劉湘虔誠齋戒7日,以求天降大雨。

民國文獻還記載說當時重慶許多城鎮和農村均組織瞭各種形式不同規模的祈神求雨活動,其中就有以紙作 旱魃神 似人非人的怪像,拿至河邊,將其打爛或一火焚之。 旱魃 這種怪物,後來在熱銷小說《鬼吹燈》中也出現過。

這場旱災,引發瞭巨大損失。根據重慶圖書館館藏《新蜀報》1937年4月20日的記載,民國25年至26年的特大旱災中,巴縣損失估計稻為40萬石,玉米36萬石,甘薯為330萬石。災民 尋覓草根、樹皮、麥葉、蕉頭以裹腹者,更有掘白泥致壓斃或服死者,種種慘狀,不一而足。

從1936年開始,重慶就出現大量餓死路斃現象。權威文獻記載,1936年重慶平均每月餓死500人,當時重慶市警察局的統計資料也顯示,1937年3月1日至10日,就路斃707人。連當時的中央振務委員會委員長朱慶瀾都公開表示, 野有餓殍 亦隻在書上讀到,今在重慶,乃親眼目睹人間如此慘象,誠不勝懼之至。


如此背景下,當時重慶主城的公共墓地已嚴重不足,(重慶)川災救濟協會財提議修建火葬場,山下開鑿隧道,將火花後之骨灰,盛以小罐置於隧道,可以節省許多人力物力。於是,重慶市警察局於1937年設立化屍爐2座(一說4座),專門火化路斃及無主骸骨。這一地點,設立在江北劉傢臺(現北濱路一線)。當時,劉傢臺是嘉陵江北岸的一個大碼頭,是川北地區物資進入重慶主城的必經口岸,與渝中區的大溪溝、臨江門碼頭比鄰通渡。

根據《江北區地方志》記載。1938年重慶市還專門制定瞭火葬volvo音響改裝規則制度。不過,當時的火葬觀念推行嚴重不力,最終汽車音響喇叭安裝不瞭瞭之。

原標題:80年前現代 火葬場 現身重慶劉傢臺, 和特大旱災有關

汽車音響喇叭推薦

(原標題:80年前現代“火葬場”現身重慶劉傢臺,和特大旱災有關)



本文來源: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786D2DF914F98DE
arrow
arrow

    t6tpjhdfm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